法制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伟伦
记者6月24日从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获悉,从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该院共审结涉毒品犯罪220件,案件数量降幅超过30%。其中,因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影响,今年以来毒品案件数量下降明显,同比下降72.7%。通过该院分析,“互联网+物流或快递”等线上交易渐成毒品犯罪主要样式,通过自驾车或网约车携带毒品、“闪送”运毒、“打卡埋雷”等毒品的贩运方式也呈逐渐增多的趋势。
“疫情期间毒品案件数量明显低于往年,这和疫情防控工作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北京市三中院刑一庭副庭长范爱礼认为,疫情期间境内外人员流动速度放慢,同时全国各交通枢纽对人员、货源的安检进一步加强,这增强了毒品犯罪的难度系数。
据北京市三中院副院长辛尚民介绍,通过对该院近一年来审理的涉毒品案件进行分析,当前毒品案件重刑率较高,高出同期其他刑事案件14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在北京市三中院近一年来审理的相关案件中,毒品犯罪分子的平均年龄仅32.8岁,其中25岁以下青少年占26.7%,青少年毒品犯罪形势不容乐观。
此外,近年来受国外大麻合法化潮流的影响,涉大麻类毒品犯罪案件迅速增加,已超过了传统毒品海洛因的交易频度。在大宗毒品贩运案件中,海洛因仍占据重要地位。
辛尚民表示,为了逃避打击,毒品犯罪的运输、交付方式也在不断升级,由传统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变为“人货分离,无人交易”,毒品犯罪分子绝大多数通过微信等聊天软件进行毒品交易前期的沟通,以电子支付主要手段实现毒资、报酬的支付,还有相当一部分毒品交付通过快递物流手段实现,这给毒品犯罪的侦破带来了极大挑战。
范爱礼提醒,当前不少贩毒人员为了去除人们对冰毒、麻古、摇头丸、K粉的反感,往往把新型毒品加工成奶茶、咖啡、绿茶等饮料及香烟,称呼为“神仙水”“止咳水”“彩虹烟”等招摇过市,普通群众如果见到日常生活中不常见的上述物品,不要轻易尝试,应谨慎辨别。
1.所转载的稿件都会标注作者和来源,分享的内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如侵权联系QQ:2122654删除;
2.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保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