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京11月7日电(记者朱国亮)“保持理性消费,坚持‘鞋穿不炒’。”南京市公安局6日发布三起诈骗案例,详解其中套路,提醒球鞋收藏“发烧友”警惕“炒鞋热”背后的陷阱。
近来,一波“炒鞋热”汹涌来袭,各种限量款、联名款、最新款球鞋“炒”出天价,一双鞋动辄几千甚至上万元。在“买到即是赚到”的诱惑下,不少人不顾风险跃跃欲试,却不知一些不法分子早已设好各种套路,正等着他们掉进陷阱。对此,南京市公安局6日发布三起案例,警示“炒鞋热”背后暗藏的风险。
案例一:在南京江宁上学的学生卢某,是一名狂热的球鞋收藏“发烧友”。今年3月初加入一个限量版球鞋销售交流群。群内网友活跃,很多人都向群主买了鞋,还表示收到货,经鉴定确认为正品。于是卢某也放下戒备心,3个月内累计汇给对方38万元买鞋。不想只有前两单收到鞋,之后对方以海关检查等各种理由推迟发货,最后干脆将其“拉黑”。
案例二:在校大学生小吴,在赚大钱的诱惑下轻信微信朋友圈的广告,意图通过在海外留学的“中国留学生”代购5双AIR JORDAN一代球鞋,结果却被以各种借口骗走定金、支付款、垫付款共计2.7万元。
案例三:南京市栖霞区居民小王酷爱打篮球,同时也是一名篮球鞋收藏“发烧友”,有自己钟爱的品牌。不久前,他浏览网贴,看到有人发帖说囤有他心仪的品牌篮球鞋,决心先入手一双,如果没问题,再囤几双,大赚一笔。不想,对方收了1000多元定金后,再没了回音。
办案民警说,第一个案例中,那些“活跃的网友”其实是“水军”。他们会组建若干个“炒鞋群”,每天发布“炒鞋”拿货成功的“讯息”,对新入群的“小白”进行洗脑。第二个案例中,那个“海外留学生”压根就不在国外,并通过一人“分饰多角”的方式,先后扮演“留学生”“美国发货人”“垫款人”,逐步打消受害人的疑虑。第三个案例则相对直接,就是利用“发烧友”急切心理实施诈骗。“炒鞋热”还催生了一系列乱象,比如球鞋抢票软件、球鞋内幕交易、假鞋产业等等。
南京警方提醒,“炒鞋”本质上是一种饥饿营销,背后暗藏套路,有推波助澜的“庄家”,有风口浪尖捞油水的“散户”,有套路高深的“骗子”,最后骗的都是不懂装懂的“萌新”。这与之前“炒普洱”“炒黄梨木”等骗局类似。
南京警方呼吁广大消费者保持理性消费,坚持“鞋穿不炒”,让球鞋回归其本来的价值,并通过正规渠道购买球鞋,切莫投机,小心成为他人收割的“韭菜”。
申明
1.所转载的稿件都会标注作者和来源,分享的内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如侵权联系QQ:2122654删除;
2.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保留链接。